《祁连山的呼吸——保护和修复河西走廊生态文化报告》
路生配资正规配资门户 著
出版:敦煌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468-2091-0
定价:158.00元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17年,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保护好这方水土,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2019年8月,在考察甘肃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入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实地了解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
总书记对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希望继续向前推进。”本书基于此时代背景,着重介绍了甘肃省近年来为保护祁连山生态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宣传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意义。保护好祁连山,是我们的共同义务和责任。同时,引导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和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在全省营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浓厚氛围,将生态第一、环保优先的观念更鲜明地树立起来,持续营造“生态文明人民建,建好生态人民享”的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大格局。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绿色美好家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展开剩余79%作为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书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为切入点,深度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兼具实践价值与思想深度的样本。本书配有16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祁连山生态修复和保护成果,是一部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深度的纪实作品。
正 文 赏 读
乌鞘岭明汉古长城
祁连山的雪是红色的,如火焰在苍茫中燃烧;祁连山的水是森林的歌声,流淌成我们的血脉与肤色。“天地仁,故覆载众生;万物生,皆因善而起。” 我们因感恩而敬畏,因敬畏而守护。
祁连山蕴含着河西走廊80%的水量,仅全球变暖的因素,就可以导致祁连山大多数的小型冰川在2050年前消融殆尽。而人类活动将加速冻土退化,届时河西走廊及毗邻地区的500多万人口将失去水源补给。从大的方面来说,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绿洲和祁连山共同构成了阻隔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南侵的防线,也是捍卫青藏高原乃至“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安全的屏障。
马牙雪山
如果保护不好这条山脉的生态,就意味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将会握手、相拥,不仅会导致我们丢掉整个河西走廊,还会在沙漠里“送出”新疆,“孤立”青藏高原,让内蒙古西部地区亦变成一片荒漠,继续向东,甚至会吞掉因为黄河而富庶的宁夏。
如此,大西北会在荒漠中分崩离析,甚至在呼啸的沙尘里整个“丢掉”,这比割肉流血还要痛彻心扉。祁连山,影响的不仅是西部生态,它还影响着全中国的生态。保护祁连山生态,就是保护中国生态。生态,一切的命脉与基础,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永远都是。
然而,这并不是祁连山的全部。2000多年前,悠悠的驼铃声回荡于祁连山下,东西方文明开始交流融合,如果没有祁连山,也就不会有河西走廊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
我们的第一站:天祝藏族自治县。
兰新铁路乌鞘岭风光
我们的心里装满了这几个字: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天祝为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县,地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接永登县,东靠景泰县,北邻武威市和古浪县,西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下文简称肃南)接壤,西与青海省的门源回族自治县(下文简称门源)、互助土族自治县(下文简称互助)、海东市乐都区毗邻。它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040~4874 米。地貌以山地为主,位于县境中部的乌鞘岭横亘东西。以乌鞘岭为界,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我们驱车没有选择可以带来更多快捷的高速公路,而是选择了相对较慢的312国道。我们下午4点多到达天祝县城,在天堂路一家酒店匆匆住下,然后直接赶往乌鞘岭。
自古以来,乌鞘岭为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系战略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乌鞘岭有着太多的故事在等着我们,承载着太多人的记忆。在酒店附近开饭馆的索师傅的记忆里,它是20世纪80年代车轮上的防滑链。一些初来这里的南方司机,到了岭上,面对冰雪,不敢再将车辆往下开,有些人甚至在求救无果后哭了起来。
索师傅是我们在天祝认识的第一个人,他曾是一名货运车司机,那些记忆都停留在了年轻时的生命里。而如今,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了。与艰苦的岁月留痕相伴着的当然还有甜美的现实。乌鞘岭属于祁连山支脉,海拔3650米,一年中冬季长达7个月,东西长17千米,南北宽10千米,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四季雨水丰沛,为东西两面的天祝和古浪两县人民提供了醇美不竭的水源和辽阔丰美的草场。
草场始终是幸福的,也见证了当年人们洞穿乌鞘岭、一马平川走河西的历程。
1952年10月1日,兰新铁路在兰州破土动工。1954年5月29日,全长967.8米的乌鞘岭隧道贯通。这在中国山岭隧道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纪录。随后,蒸汽机车释放出的大量蒸汽,一片白色中如同云里雾里,在乌鞘岭的怀抱里煞是壮观地行走了半个多世纪。蒸汽机车前部的大灯夜间射出的那道明亮的光柱以及机车启动时咣当咣当的节奏,成了当地人记忆中永远的回响。
乌鞘岭风光
2006年8月23日上午,全长20.05千米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实现双线开通,兰新铁路兰武段(兰州西至武威南)新增两线铁路全面建成。至此,欧亚大陆桥通道上的乌鞘岭“瓶颈”被突破。2013年7月,乌鞘岭隧道群建成,使甘肃省境内连霍国道主干线全部实现高速化,翻越乌鞘岭不再是一件难事。这是一个应该被载入史册的事件······
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敦煌文艺出版社
著者简介
路生,资深媒体人。2000 年从部队转业进入媒体行业,先后担任过《西北军事文学》编辑、《兰州晚报》记者与首席编辑、《银川广播电视报》执行总编、《宁夏广播电视报》副总编辑与总编辑。早年专注文学创作,著有以“羊性系列”长篇小说三部曲《怀念羊》《土匪羊》《甲骨羊》为代表作的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著有《记者眼里的中国西部》等 20 多部作品。其撰写的《丝绸之路中国故事》入选 2023 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发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稳拿证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